川观夜读丨大凉山北大门、影响成都安危!这条古道被重兵把守上千年
出一身热汗,闻一路花香。观古道生态,享一路清凉。感天外来风,吸峡谷负氧。远古马蹄今犹在,清溪峡道诉沧桑。
进入清溪峡古道,得了意外收成。这是今年六月,赴凉山州甘洛县未曾想到的。此次起点成都东站,至甘洛旅途约一百三十分钟,旅途时间,不过是成都东门穿城到南门走走停停的自驾时间。就感觉,成都到甘洛县,怎么就那么近。与我同行的“忘年交”朋友赵先生感慨,成都到甘洛,近到不就是与友人一盏茶,一次小叙的工夫吗?
数年前,我曾去过一次甘洛。自己开车,由成都经雅安、荥经、汉源、石棉前往。一路阡陌纵横,坡陡山峭,耗时五个多小时,觉得很是遥远。
而当你踏上茶马古道,你才会明白,与古人十天半月“甩火腿”,途中暗藏偷盗、打劫等一系列提心吊胆和诸多的不测相比较,自驾五六个小时,甚至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坐八九个小时的“站站停”闷罐车、绿皮火车到甘洛,又算得了什么。
到了甘洛,择一彝家特色小餐馆。见餐馆内放了不少口子由泥土封存的陶坛,颇像绍兴黄酒。餐馆主人开口就来了一首诗:
千颗明珠一瓮收,
君王到此也低头。
五岳抱住擎天柱,
吸尽黄河水倒流。
主人说,杆杆酒又名坛坛酒,彝家的名字叫尔嘎。由高粱、荞麦、玉米作为主原料。经过秘制发酵,再装入瓮坛尘封数年。
我们品尝杆杆酒,启动了“五岳抱住擎天柱”应景模式,五个小伙伴将瓮坛置于地上,开启坛盖,盛入甘泉溶解发酵成熟的酒体,各自把手指大小、约一米五长的空心“擎天柱”一头插入瓮坛,低下头来,一头用嘴衔住,使尽九牛二虎之力用劲往上吸吮,直到“吸尽黄河水倒流”。杆杆酒醇香,有醪糟酒的微甜,大约十五六度,很顺口,但后劲儿很大。小伙伴当中,有酒量大的,他们小瞧了杆杆酒的后劲儿,酒吸干了,人也被糊里糊涂地醉翻在地了。
在甘洛,享彝家坨坨肉,吃高山生态洋芋。次日一早,养足精神,背上背包,沉浸式地在清溪峡古道上来一次有氧徒步穿越,再优哉游哉返回成都,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事呢?
古人把甘洛海棠镇坪坝村的清溪峡叫作清溪关。清溪关是成都平原通往彝区的“南城门”,也是“南方丝绸之路”进入横断山脉的第一个关口,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走出大凉山的北大门。
古人认为,清溪峡地势险峻,如果清溪、邛崃两关破,则成都破。
反之,清溪、邛崃两关坚,则成都固。
故汉唐至明清千百年来,历朝官衙在这里重兵把守,设关御敌,护道平安。
伴随清溪峡古道蜿蜒向前的,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名叫清溪河。
河床及河岸上,黄的,白的,紫的鸢尾花,或河床,或路边,或山坡,见缝插针,次第开放。
马群,羊群,牛群如散落的星辰,在清溪峡古道边的草坪上,一边甩着尾,一边悠闲地啃着绿草。
马是高冷的。马与人类似乎永远保持着距离,但又冥冥中保持着互动。与人隔得远,它们悠闲地吃草,和羊群无异。人近了,它们就鬃毛飞扬,疾蹄飞奔。好像只为挑客人们的兴奋尖叫,给客人们拍照摆pose。
我特别喜欢清溪峡古道的黄牛。这些黄牛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群居部落。一头牛爸爸和牛妈妈身后,大多有一头可爱的小牛犊跟着。一群牛在河畔的一片鸢尾花海边本来是吃着草的,看到我们近了,它们也就齐刷刷地抬起头,小憩下来,集体向我们行着“注目礼”。它们镇静自若地看着我们,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似的,一点也不怯生。叽叽喳喳的人靠近它们,它们没有逃离的意思。我就琢磨着牛群的心思:这自古就是我们的领地,在我的家里,我为什么要害怕退缩。
清溪古道上的黄牛跟牛角海的牦牛相比,它们明显见多识广,也更加有灵性。在它们脑海里,人类也许是友善的。所以,当我靠近其中一头小牛犊时,镇定自若,憨态可掬的牛爸爸妈妈并未表现出护犊抵制,小牛犊乖巧地用头靠近我的手,享受着我的爱抚。
清溪河澄澈的溪水,是黄牛和骏马的天然浴场。我发现,每一头牛除了足蹄沾了些泥土青草,膝关节以上竟无一污物。清溪峡的黄牛喜欢到清溪河洗澡。清溪河水清澈,净化得很快,牛羊下去一滚澡,一上岸,滚混的水一瞬间又变得清澈透明起来。捧一把直饮,甘洌止渴,沁人心脾。
清溪峡古道,路面就地取材,有些路段是从清溪河床捞起的青石块和鹅卵石铺设的,有些是取古道两边山崖上的岩石块铺设的。古道边,除了恣意生长的芳草,墨绿根深,叶茂花繁的鸢尾,还有从上而下,从高而低的青石块饮马槽。大多数鹅卵石的表面光洁度都在90%以上,而抗压强度就更厉害了,可背负每平方米六百公斤的重量。这就让我迷糊了,在清溪峡古道上,我们每向前走一段,就可以看到鹅卵石上,出现一个或多个马蹄形状的凹痕。凹痕深两到三厘米、大小与马蹄相当,凹痕圆润光滑,无人工开凿痕迹。
据史料记载,清溪峡古道在千年岁月中,曾经历过多次更名。在战国早期始称牦牛道,后更名“零关道”。唐朝时零关道更名清溪道,清溪峡由此得名。
川观夜读 期待您的加入
川观新闻微信《夜读》邀请您成为“川观夜读”的分享人,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。